诗者,吟咏性情也丨卢晓峰作品赏析《诗人》


文/卢晓峰
来源:卢晓峰LuXiaofeng      时间:2019-04-24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历史上无数的文人墨客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精美的诗句。有“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诗仙李白,也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圣杜甫;有“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的纳兰性德,也有“安得与君相决绝,免教生死作相思”的仓央嘉措;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也有“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的徐志摩;有“The past is Death's,the future is thine own(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的雪莱,也有“To be or not to be,that's a question(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的莎士比亚。

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表达作者内心情感的一种文学体裁,《毛诗·大序》记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诗歌是语言表达的艺术,无所谓中西方,它只是人类情感、思想的一种高度凝缩和提炼,它也是一种哲学,我们可以尽情的想象与表达。

1.jpg

卢晓峰  《诗人》  240x215cm  2017年  纸本

卢晓峰教授的巨幅作品《诗人》之前在展出的时候就受到了广大观者的关注,它巨大的尺幅以及强烈的语言和图示令人不禁驻足,引人思考。

诗人与哲学家一样,更多的是在思考,因此在这幅作品中着重表现了思维这一方面。卢晓峰教授在作品自述中提到:“诗是最无可琢磨的真实存在,它的气息生动在每一块我们能够感知的具体空间里,却又无迹无形,是隐匿于物理、化学、几何概念之外的像外之有。白马驮经,于茫茫旅途中体悟拈花之乐,或是醉卧中世纪遍地尸骨的暗夜,看花婀娜在忠贞献血里,这一刻的浪漫或悟得无法言语,只能凭空抓取,才能抽象成可表具体之言辞。诗人有同于科学家的迷幻之手,有通于玄神幽游远思,也许只能用无中生有这样的词来表达对他的无尽赞美,才不至显得怠慢唐突。时间不同,空间不同,认知不同,理解不同,价值观不同,隐藏其中的真知却未必如彼般不同。”

画面以主体人物为中心,左边部分描绘了西方的诗歌元素,右边描绘了中国的诗歌元素。在卢晓峰看来,中西方的诗人其实都是一样的,把他们同时放在一张作品中,更能表现出他们人性中相通的部分。

2.jpg

《诗人》局部

主体人物身前的火堆中,诗词中的文字被处理成了柴火的形象,辅之以淡墨,既呼应了《诗人》这一题材,同时又表现了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前人优秀文化的影响下,升腾出更加优秀的,有深度的思考。画面上部的骷髅形象或许就是“诗人”们大脑深处的思考,在大片的黑色墨块中,骷髅头的周围隐约还能看见一双手的形象,像极了我们在苦思冥想时的场景。

3.jpg

《诗人》局部

诗人们将他们心中所思所感转换成文字,而读者则通过这些文字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与作者产生精神上的交流。画家亦是如此,他们通过手中的笔描绘出自己心中的精神世界,以待观者的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