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飞橅古(四):钟繇小楷


来源:<span>萧文飞书法      时间:2021-03-25


锺繇《荐季直表》

杖藜学术群即兴发言(四)

肖文飞:

接下来的六周,杖藜学术群结构专题之“宽博与古拙” 将进入到小楷练习。

比较锺繇《宣示表》、王羲之《黄庭经》、王献之《玉版十三行》结构的变化,体会“古今”之变。


拿下锺繇《宣示表》等小楷,后世的小楷都没问题,因为它们都是儿子、孙子、重孙子,爷爷都搞定了,儿子、孙子、重孙子还搞不定?


平、宽、横、重心下沉,都对照自己的作业检查一下,做到了吗?

关于重心这个问题,几个月一直在强调,为什么就扭转不过来呢?惯性思维如此强大!

每个人能否从宣示表中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九个字发打卡区并精临?能说清楚喜欢的理由最好!


写着写着(锺繇小楷),发现颜真卿、王宠、黄道周、王铎、傅山、八大、刘墉、何绍基甚至金农全凑一块开会了!

张廷济旧藏宋刻宋拓本

有学者在研究《宣示表》张廷济旧藏宋刻宋拓本时说:虽然也较精美,但是略显拘谨,尤其是字的下部有些收敛,如不是原版有问题,就是摹刻者自身的问题。


这句话值得玩味。下部收敛即重心下沉,是优点还是缺点?正所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这都建立在各自对书法源流及审美变迁的思考上。


在别人看是缺点,而在我看来却正是此版本的优点,因为它更符合那个时代的结构特征。


针对此版本,该学者又提出“风格上与王羲之的《黄庭经》《乐毅论》有些相近。临写时对此应有所警惕。”应该警惕什么呢?


写《宣示表》时,《荐季直》也可写写,二者相互参照。

平、宽、横、低与斜、紧、纵、高,用这八个字去检验吧。


钟繇的小楷实则有草意,大家在写时是否找到了写简牍的感觉?尤其起笔与转折处,与后世楷书不太一样。

大家用写简的方式尝试一下钟繇的楷书?


《荐季直表》更平宽古厚,可以深入挖掘,从中可看到简牍的很多影子,也可看到留给后世的多种可能性。

以上几个字就是简牍的翻版


上面又看到《泰山金刚经》的可能性。


这几个字又看到颜真卿的可能性。


弘一?感觉弘一晚年与钟繇暗合。


这个时期楷书萌芽,没有后期楷书明确的侧入中行起笔和提按转折,故以简牍的感觉写就对了。

钟繇顺着书法的发展规律及方向,把简书规整化。他不可能预见成熟的楷书是怎么样子,但他能隐约感觉到一种方向。他知道自己在创造一种新的书体吗?走在整个时代的最前沿,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所以我们可能还要修正一下,楷书不独从隶书演变而来,而且还从简牍章草而来,明白了后者,才能把楷书写活了!


以简书笔意还是以唐楷笔意写钟繇小楷?

刻帖里的钟繇小楷均为宋人摹刻,故不自觉的带上了宋人的笔意,而宋人又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唐楷的烙印。

同样,写刻帖里的章草也要这样思考,近世地下文物大量出土,我们可以有简牍章草来对应。

楷书怎么办?同样可以从比锺繇晚些的吴简和晋简中一窥钟繇小楷的端倪。

以上长沙吴简。


以上郴州吴简。


以上郴州西晋简。

大家写哪种风格都可以,只要符合自己的心性,只是在写的时候,一定要弄明白源与流的问题。

写钟繇小楷,起笔和转折处该如何处理,相信大家会有判断了。

写钟繇的小楷也不全是古拙的,偶尔也有巧的,但从整体上看,古拙的比例更大,巧的部分只是一种调济。后世的楷书绝大多数可能就是反过来。


艺术不是自然科学,并非绝对化,对待书法,我们更多的看一种比例及由此产生的整体趋势。

怎么不写大路货?学术群其实已经提供了很多的思路,就看大家愿不愿意改变落实了!

我们目前学习的范本有墨迹(真迹)、碑刻、刻帖,大家讨论一下,哪种最靠谱?哪种最不靠谱?什么是需要我们警惕的?

尤其是临习刻帖,那真是要拨开重重迷雾见真章,比较一下《圣教序》和《兰亭》相同字,就更有体会了。

字肥点瘦点,和拓工关系也很大。


有几个问题要思考:

1、碑刻的写手、刻手是同时代人,刻帖的写手与刻手那是相差了几百上千年,这几百上千年的时空相隔带来了什么?


2、唐代二王以上的真迹基本没有了,那么宋人刻帖里二王等的书法依据的又是什么?


3、当代人又看到了多少真迹?大部分人看的印刷品,印刷品与真迹的差别又在哪里?


这样的讨论很有意义,我们不一定要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而是通过讨论去思考,比如,小楷一般人都写得僵化死板,那么我们如何去找到写活的办法?


墨迹、碑刻、刻帖,其中刻帖问题最大,这也是清代碑学质疑帖学最猛烈的地方。

大家以平、宽、横、拙四字对应检验自己的作业,临习中还可强化简牍意识。

写过锺繇后,发现他的徒子徒孙时隔几百上千年后不断向我们招手,八大就是其中一个。

写小楷须松活,切忌板结僵化。有同学太刻意一点一划,而忽略了点画与点画之间的关系。笔势决定笔画,这一最重要的法则大家别忘了。


感谢学术群,也督促我把以前很恐惧的小楷拿下了,今后的创作又多了一个保留项目。

这样算下来,学术群受益最大的是我啊!


学习本身就是不断挑战难度挑战未知的过程,哪有舒适的学习啊?!


这几个月一直在强调平、宽、拙,但很多同学就是扭转不过来,惯性思维太强大了!

仔细对照了《宣示表》的几个版本,细看差别真的挺大的!

有同学在打卡区说,我就忠实地临原帖,但这些帖都或多或少地被隔了几百上千年的后人不自觉地修饰加工篡改。真相在哪里?去简牍中求吧!


刚刚试了一下,写完简牍再来写锺书,所有的都顺了。

八大晚年的书法风格一个重要的源头应该是锺繇,在临习过程中发现,有些字直接就是搬锺繇的。

关于八大,由于时代的原因,能追到索靖钟繇张芝,基本就算是最久远的传统了。而到了清末民初,由于地下文物的大量出土,像沈曾植、黄宾虹、王蘧常们,就能追溯到了简牍金文了。

突然发现黄宾虹题画的字很像简牍中一些偏楷书类的书法。

这样的一些书法资源,当代挖掘的深度还远远不够。

再次提出这样的话题,以简牍法写锺繇还是以唐楷法写锺繇?



这张朋友圈所见图还是要再贴一下,这些问题这半年一直在强调宽博古拙这个知识点啊!

我以为我讲明白了,也认为大家听明白了,大家也认为自己听明白了,结果一落实到手上才发现并非一回事。

明白了源流关系,钟繇的徒子徒孙们列队欢迎大家去串门。大伙也别忘了钟繇前面还有个爹,那就是简牍。

要和惯性思维作斗争!


只举一个例子,大家研究一下宣示表中“心”字底的写法,都写得比较小,而且与上面挤得很紧,从而造成上大下小、重心压底拙的效果。


很多同学的“心”字底都写大了。

看看自己写的“思”、“慮”。普遍的问题还是下部收不住。举一反三,依此类推。

以前觉得平尺好小,忽抡几下就OK了,但自从写了小楷后,觉得空旷无垠,望不到头,一下子开阔了很多!

肖文飞作品展示

肖文飞 临锺繇《宣示表》 42cm×19cm

肖文飞 临锺繇《荐季直表》24cm×34cm


肖文飞 临锺繇《力命表》 23cm×43cm


肖文飞 临锺繇《还示表》 23cm×51cm

局部细节

肖文飞 临郴州西晋简 23cm×42cm

临王羲之《黄庭经》 23cm×69cm 1

临王羲之《黄庭经》 23cm×69cm 2

局部细节

李流芳《石湖》 17cm×24cm

局部细节

冬心先生题画 29cm×23cm

局部细节

局部细节

冬心先生题画 29cm×23cm


李流芳《灵岩》 35cm×23cm


临八大山人书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35cm×23cm

局部细节

郭璞《游仙诗》 18cm×46cm

王思任《剡溪》 17cm×67cm 1


王思任《剡溪》 17cm×67cm 2

局部细节

李流芳《游西山小记》 17cm×67cm 1

李流芳《游西山小记》 17cm×67cm 2

局部细节


苏轼词三首 67cm×17cm 1


苏轼词三首 67cm×17cm 2

局部细节


苏轼《前赤壁赋》 56cm×31cm 1

苏轼《前赤壁赋》 56cm×31cm 2

局部细节